中国房地产业奠基人之一杨慎:一生心系民生“住房梦”
来源:中房报
编者按
1992年,理想照耀现实,无论庙堂之上,还是江湖之远,对于中国经济,对于中国房地产,对于中国企业家,都是一个龙门陡开、充满希望的创造创业年份。
30年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中国房改、人民安居以及房地产市场主体的企业——成就一堆堆,往事一幕幕,燃灯者一个个。
这一年,中国房地产报应运诞生,30年来看尽中国人居、中国城市喷薄而出的向上力量和繁荣昌盛,看见中国房地产企业和行业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奋斗成就,我们一路同行鲜活报道行业的光荣与梦想,我们一路同行走入脱贫攻坚、抗击疫情和乡村振兴的现场,看见企业向善而生公益至上的行动与担当。
站在未来,中国房地产报推出《向未来·再出发——人居改变中国30年大历史》大型新闻主题报道,全面深刻地记录和复活中国人居事业30年行进这段光荣与梦想的特大历史,重新思考,汇聚智慧,相信未来,再次出发。
“‘住房梦’就是要解决民生问题,解决年轻人没房住的问题。我赞成‘住房政策要向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回归’的说法。”杨慎说。
杨慎是原建设部副部长、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原会长。他还是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推动者之一,是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历史与政策领域权威。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他便提出“住房梦”。此后一生,在推动中国房地产业理论与实践发展道路上,他著书立说、身体力行,以此在实现“中国梦”之“住房梦”过程中作出卓越贡献。
这一过程中,他最早提出建设廉租房的改革主张,希望在实行“年功补偿、货币分配”同时,对城市中少数生活困难、住房也困难的“双困户”予以特别重视,从而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社会目标。
如今,已经91岁高龄的杨老仍然非常重视房地产业发展,关心老百姓住房问题。
今年恰逢《中国房地产报》创刊30周年,在9月7日采访中,杨老对中国房地产报社社务管理委员会主任栗文忠语重心长地说:“30年来,《中国房地产报》一路前行,艰苦奋斗,为这个行业作出了很多有意义的建设性报道,给行业起到了很好的鼓与呼的作用。”
在《中国房地产报》30年发展历程中,这位老部长给予了极大支持。领导教诲铭记心中,《中国房地产报》将继续坚定理想信念,一如既往与行业共克时艰,发声发文助力行业稳定发展。
那一年,“住房梦”照进现实
从“住房梦”的提出到如今“房住不炒”的政策定位,中国房地产业经历了不断的试错与改革;从“实物分房”到“商品化”再到“租售并举”,中国房地产业经历了漫长的周折、探索与创新。中国“住房梦”提出第一人——杨慎,是这一切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
“我工作后每个月的薪水都用来买书。”杨慎回忆说。
他所居住的部长楼下,有个20来平方米的地下室,是他平时读书看报、做笔记、写书的地方。那里摆设着五六个书柜,里面整齐码放着他的著作以及收藏的书籍,有1万多册。
在书桌上、箱子里,还可以看到一沓沓、一堆堆厚厚的剪报,摞起来,得有几百斤上千斤重。有些报纸因为实在没地方放,只能放在角落里。翻开这一部部剪报,可以看到杨老所做的详细的批注。
在与中国房地产报记者的访谈中,杨老讲道:“中国房地产报有篇文章提到‘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而不是建筑类型’,就这句话我看了两遍,想了一天,做了剪报。现在中央提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和房地产是什么关系?中央提出装配式建筑面积要达到70%,怎么达到70%?我每天都在思考这类问题,各种问题在我脑子里搅拌,不断搅拌。”
访问中,记者还注意到一个小细节,就是在杨部长“工作室”的每一个书架上,都上着锁,门上还贴着编码,对应着相应的钥匙,这几把钥匙杨老一直都是亲自保存,开关每个书架他也是亲自来做,不假于人,因为他将这些资料视作珍宝。
他说:“我现在想的是把房地产有关的思想梳理出来,与国家大的政策结合起来,和行业发展的方向结合起来。”
正是老一辈人的刻苦与钻研,为房地产业前行积累了不竭能量,以及领路的明灯。
杨慎的志向始于青少年时代。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国家急需培养大批干部。那是一个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年代,当时的杨慎,刚满17岁,高中还没有毕业,就不顾家人阻拦毅然从山东老家只身来到解放区,随后进入华北大学学习,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人民大学。
四年后,他转入建筑行业工作,长期从事基层施工管理;1959年,他又被选调国家机关工作,先后在建筑工程部、国家建委、城乡建设部任科长、处长、研究所长、局长、副部长等职位。
正是这一时期,杨慎提出了“住房梦”,希望民生住房问题得到解决。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住房梦”有了生根发芽的土壤。彼时,国民经济百废待兴,把住房建设搞上去成为一条新路子。
1980年4月2日,是房地产界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邓小平同志发表《关于建筑业和住宅问题的谈话》重要讲话,对我国长期规划中建筑业的地位问题和住宅问题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针对破解城市住宅困局,邓小平同志提出推行住房商品化改革,发展消费信贷,合理调整房租,鼓励合作建房,对低收入家庭发放住房补贴以及重视农村建房等一系列政策。
杨慎对此次讲话作了纪实,一本名为《春到人间——<邓小平同志关于建筑业和住宅问题的谈话>发表纪实》由此问世,由邓小平同志亲自修改。此后中国房地产业一步步按照邓小平所讲走了下来。
杨慎在这本书中写道:“从此,一个富民强国的伟大战略决策,在全国城乡迅速传开,一个旨在改善民生的发展大计,列入国家重要日程;一个亿万群众日夜企盼的住房梦,从此成为现实。”
紧接着,1980年4月13日,全国基本建设会议期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姚依林在当时的建筑展览馆礼堂传达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会议结束后,杨慎和时任国家建委副主任兼国家建工总局局长萧桐被时任国家建委主任韩光叫到办公室,讨论两件事,“认真组织学习,可按系统传达;尽快提出试点方案”。
住房制度改革在当时是迫切性的。对于当时城镇居民的居住状况,杨慎曾做过调研,并提供如下数据:“从1956年到1986年30年间全国城市仅盖了7亿平方米住宅,按照50平方米一套折1400万套,平均每年47万套。1985年国家对城镇住房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是人均住房面积仅2-4平方米”。
他在《房地产与国民经济》一书中写道:“缘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住房制度改革,是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中国大地上的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它以住房商品化为目标,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实物分房模式进行了全面改革,并由此萌生出一个新兴产业——房地产业。我国房地产业从邓小平同志发表《关于建筑业和住宅问题的谈话》算起,只有20多年时间,在这样短暂的历史瞬间内,我们成功解决了12亿多人口的住房问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也是在上世界80年代,他撰写了《住房商品化与房地产业》一文,并将其收录于《房地产与国民经济》一书中。
他回忆道:“当年住房制度改革的时候,有人提出房子只卖不租,我提出一定要租售并举。‘从中国国情出发,实行租售并举,以租为主’这个主张我写进了《房地产与国民经济》一书中。”
房地产问题的关键是民生问题
在我国住宅商品化改革大潮中,从前期调研、传达、制定方案到后期摸索、式错、改革,杨慎都是重要的见证者、实践者、推动者之一。
1981年1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和中国建设银行联合组建了中国房屋建设开发公司(后更名为“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即“中房集团”),这是我国第一家全国性房地产开发公司,担负着推进房屋建设社会化和商品化试点的重要使命。
1991年5月,时任建设部副部长的杨慎出任中房集团第二任董事长,他的“住房梦”终于通过中房集团平台施展变现。他说:“房地产业中,住房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中房人要把这个事业继续下去,让它成为未来百年的永恒事业。”
当时,中房集团在全国各地设有100多家公司,杨慎勤奋地走遍了其中90%的公司,通过长期调研摸索,带领中房集团开展了一系列住房商品化实践。到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到3000多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住房困难局面。
1994 年,杨慎被选为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1995年又当选为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他带领房地产业协会不断前行,对行业和政府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1996年10月,国家体改委、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及中国房协等单位联合成立了《住宅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研究》课题组(该课题被列为国家重点软科学计划),杨慎担任该课题组顾问。
1998年,我国正式启动房改。是年,杨慎执笔起草的《关于住房分配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送交建设部。《建议》从取消实物分房、放开二级市场、调整信贷政策以及完善产业主体等方面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这些政策建议包括:实行“年功补偿、货币分配”模式下的住房改革方案、建立住房社会保障、理顺住房价格体系等。
当年,杨慎极力主张“年功补偿、货币分配”的住房改革方案,就是对过去工资中未包括的住房含量,按照参加工作年限和规定标准进行补偿,同时将国家用于建房的资金纳入个人工资,实现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新办法。
按他的测算,当初(1998年),如果采取这种办法,平均每人每年可有2464元(按当时水平)的资金来源,占平均工资的42%。而且无需财政另增支出,通过财政体制和投资体制的转换,即只需将过去国民收入中用于建房的投资二次分配,还原到初次分配中去即可。这样不仅解决了房改资金来源问题,同时也提高了个人购房、租房的能力,一举两得。
在《建议》中,杨慎还最早提出建设廉租房,他提出在实行“年功补偿、货币分配”的同时,对城市中少数生活困难、住房也困难的“双困户”予以特别的重视,从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社会目标出发,建议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在大中城市建立廉租住宅的供应体制。这种廉租住宅供应体制只在4个直辖市、28个省会城市及46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实现。
2001年,杨慎提出未来10年中国房地产全行业发展五大战略:其一,精品名牌战略,精品、名牌住宅的涌现再也不能靠行政命令、组织评比的方式,而是要靠市场经济中的市场竞争、消费者认同和优良的售后服务来实现;其二,多元投资战略,全行业将形成以国企为主导,民企为主体的投资体制;其三,大公司发展战略;其四,城乡一体化战略;其五,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把营造“绿色住宅”置于重要战略位置,创造舒适、优质、清洁的居住空间。
如今来看,这五大战略几乎一一应验。
杨慎非常重视建筑工程质量,常以唐山大地震案例警示后人,他说:“到现在全国地震死亡人数最多的唐山大地震,死亡26万,伤残16万,共计42万人。震后我在当地干了三年。对建筑安全问题有亲身体会。建筑安全没搞好,建筑是会置人于死地的。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现在,住房安全仍是他非常忧心的问题。“我住的房子,对过儿是某设计院,窗子上全部是笼子、钢管。发生安全事故,没治;发生火灾,没救。全国的房子,都把这些铁笼子去掉,换上好的门窗,解决防盗、防蚊虫、防雾霾的问题,企业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言语之间,可见这位老部长对解决老百姓住房安全问题的殷切之情。
在杨老看来,房地产行业一定要牢牢抓住“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言之谆谆,意之殷殷。已过耄耋之年,这位老部长依然心系行业,心系居者,对改变房地产业问题的殷切期待溢乎言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