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石家庄这个华北平原上的省会城市却被冠以“天下第一庄”的称谓。虽然不怎么好听,却也符合城市的实际,城中有村,村中有城,城村交错,断头路、卡脖路多,空气脏,到处是破旧、低矮的平房,这是外地人对石家庄的印象。如今,随着城中村改造步伐的加快,一个接一个的村庄在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畅通的大道,一个个清新的天气,一处处精心规划、设计建设的花园式社区。
带来改变的还远不止这些,有关专家表示,城中村改造,不但可以改善老百姓的住房条件、居住环境及村民自身及村集体的经济实力,还能改善整个城市的面貌,使整个城市的功能更加完备。
二十多条大路“穿透”城中村
说起来石家庄的路,感叹最多的是公交公司的管理人员。过去,一遇到公交线路调整,他们都十分头痛:市里面的断头路与卡脖路太多。有些地方新建了大量居民小区,理应通公交,可是中间有个城中村,村里的路与市里的路对接不上,公交车没法通过。如今随着一个个城中村的改造,公交线路越伸越远,公交车越来越畅通。
一条大街的前世今生
宽敞平坦的马路,川流不息的车辆,街道两旁整齐的欧式二层小楼……从槐北路沿着富强大街一直向南处处洋溢着现代气息,让人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这里曾经还是一座村落——— 槐底村。因为这个村的阻隔,50多年来富强大街一直难以贯通,是有名的“卡脖路”。
今年72岁的程金玉老人是土生土长的槐底村人,他的家紧邻富强大街。说起富强大街道路的变化,程大爷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富强大街从裕华路到槐北路路段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修通的,“那时候因为车少、人少,所以道路修到槐北路,人们也没觉得有什么不方便。”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市不断发展,富强大街进行了拓宽,“后来,富强大街北边从裕华路到槐北路通了,南面从槐安路到南二环路段也修通了,就剩中间这一千多米长没有打通。因为这段卡脖路,人们从富强大街走到槐北路时,行人和自行车可以从村路中穿行,但机动车必须绕行青园街或育才街。”2009年以前,这里还都是土路,一下雨就出不去,道路泥泞不堪。那时候,不少村民都盼着能早点把富强大街打通。“从1997年起,槐底居委会就开始陆续将富强大街及两侧的村民进行了搬迁安置,为打通富强大街做好了准备。”程大爷说,2009年,当富强大街打通工程开始的时候,涉及的拆迁不到一个月就拆完了。在之后修路的日子,他没事时就会远远地看看道路修建的进展情况。“挖沟了、铺管道了、铺土了、铺沥青了……这条路,我差不多是看着它修起来的。”程金玉告诉记者,那时候村里人在一起聊天谈的最多的也是这条路什么时候修好。
程金玉还清楚地记着在2009年12月份,这条路完工通车时候的情景。“我平时爱写诗,那时专为修马路就写了好几篇——— 机器轰鸣哨声响,砼打基础钢架梁。今天栽下摇钱树,明日收金论箩筐。”这首诗描述着马路修建场景的同时也满怀着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向往。
如今,走在通畅的富强大街上,过去的不便已荡然无存,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繁华的都市大道,感受到的是一片正在兴起的现代化商业街区的勃勃生机。
富强大街打通后,家住附近的居民成了最直接的受益者,“过去上下班都得绕行育才街和青园街,现在可方便多了,过了地道桥就到了。”家住电力小区在省电力公司上班的王先生说。而家住槐安路附近的赵大爷则表示,“以前去石门公园得绕远路,现在好了,溜达着就到了。”“之前这边都是村里的小平房、小胡同,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小道供人们出行,现在不仅路变宽了,变平坦了,变干净了,而且周围的环境也变好了,建起了高楼大厦,马路两边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商业圈。”程大爷说,现在通畅的富强大街俨然已经是一条繁华的都市大道,街道两边建起了一排排两层楼高的商业门脸,富强大街两边还有很多地方正在开发,以后这一片会越来越繁华。
在富强大街上,有家开业不久的饭店,其负责人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在这里落脚,看中的就是这里便利的交通、优美的环境以及越聚越旺的人气。“我们主要就是看重这儿的交通四通八达的,而且这边的环境很好,新开发的地区,应该会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
20多条城市道路因改造而畅通
顺着青园街南行,就能看到东岗头村城中村改造新修通的建强路,这是一条从建设大街到青园街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新栽种的小树还没有长出树冠,道路北侧是刚建好不久的东岗头村回迁楼,南侧则是东岗头村正在建设中的住宅楼。在这条路上,一位村民激动地告诉记者,“过去就是条泥道,下雨全是水,不穿雨鞋出不来。现在我们往西能到建设大街,往东能到青园街,很方便。”“可以说,在前几年,石家庄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交通路网体系,随着城中村改造规划的实施,许多道路被重新界定和规划出来,供电、照明等基础设施也随之一并完善。”在采访中,省会的一位城建专家说,以前许多道路通到城中村就成为了断头路,如果不是城中村大规模的拆迁改造,这些道路也很难打通,石家庄也难以形成完整的交通路网体系。
■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近四年来,因城中村拆迁改造,包括北宋路(谈固东街—谈固西街),谈固北大街(中山路—跃进路),友谊南大街(南二环—汇丰路),泰华街(北二环—北三环辅路),赵一街规划路(中华北大街—泰华街),东岗头南北向规划路(槐安路—规划路)在内的20余条道路得以打通。伴随着城中村改造的步伐,省会将有更多的断头路、规划路得以畅通、延伸。道路建设让石家庄人的道路越走越通畅。
如今,在公交公司的线路图上,密密麻麻的公交线路正在交织成都市人越来越便利的出行路线。据石家庄公交公司有关人士介绍,为了配合省会三年大变样道路改造维修工作,公交部门逐步开通了快35路、91路、92路、93路、96路、快13路、98路、94路、快118路、518路、一环1路、一环2路、夜观光1路、夜观光2路共14条线路。此外,优化调整了26条线路。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市的1372个小区(村),已经有1369个小区通公交。五大基地规划公交线路7条,也已全部开通。
城中村平房变身400多栋楼房
从裕华路与体育大街交叉口往东望,成片的现代化小区、商业设施拔地而起,北侧临街建筑既有大型的饭店,也有大型装饰
装修购物广场,南侧一个个现代化的临街建筑已然树立,还有的正在进行室外装潢。如果不说,或许新来的人很难想象裕华路两侧原来都曾是低矮平房的方北村。
四合院、小平房的回忆
走进裕华路路南的方北社区,迎面是一座假山,7座高层住宅楼一字排开,显示出一个现代化的小区,小区里,学校、幼儿园、文化活动中心、绿地等公共设施齐全。“以前可不是这样。”土生土长的方北村人霍玉梅说,改造之前,她在村子里住的是四合院、小平房、小胡同,冬天一下雪就出不了门;做饭没有天然气,还要自己去买煤生炉子。“看着周围城市人都住在楼房里,我们特别羡慕,就盼着早点儿改造呢。”
那个时候,几千人的方北村里,外来人口也有上千,“由于房租比较便宜,很多人都喜欢到我们这里租房。”霍玉梅说,流动人口的增多,使得村里的治安状况不太好,公共秩序也受到影响,尤其是一到用水用电高峰,就可能断水断电。“现在不一样了,出了小区步行不到十分钟就是北国超市,小区门口高中低档饭店一应俱全。小区内就有菜市场,还是在室内,不怕刮风下雨,地面还铺了瓷砖,看起来特别干净。”
新屋带老村民走进现代化
今年七十多岁的霍玉梅原来住在方北村的北区,2007年她搬到了现在的高楼居住。之后,旧家所在的方北村北区实施城中村改造,开始建起高楼大厦。搬过来后,这边的生活区周围商业设施越来越多了。“现在的生活和以前相比,便利多了。今年过年时,我老家的哥哥过来看我,差点找不着我家了。”霍玉梅说起这件事带着自豪的口气。她告诉记者,她哥哥几乎每年过来都来看她,“今年过年期间,说是要中午过来,结果我等到下午1点多,还不见哥哥到家,当电话打通的时候,哥哥带着惊讶口气说‘你们这儿的变化太大了,都不认识了。’”
说起城中村改造给自己带来的惊喜,霍玉梅算起了账:“老平房拆迁后,按照宅基地和人头分配。”霍玉梅家里由于只有一套宅基地,因此她和儿子一人分了一套房,现在自己住的就是一套二居室的房子,儿子分的是一套三居室的房子。“从以前的破旧平房,到现在和儿子一人一套的高层住宅,真是挺好的。”
办公室